栽培方式有哪幾種-栽培方式分類
栽培方式有哪幾種,栽培方式分類
內容導航:
一、五大新型農業種植模式,你適合哪種
農業科技進步顛覆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現在的種植模式已不僅僅局限于大棚種植等常規模式,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新型種植模式,這些模式代表著農業種植、規模等又向前跨了一步。那么有哪些不同的新型種植模式呢?一起來了解下。
一、無土栽培
現在無土栽培在種植業已經是比較常見的種植模式了,無土栽培是指不使用土壤,將幼苗栽培在營養基中。然后使用營養液當做植株的土壤,營養液中也包括了植株生長所需的充分營養。讓植株脫離土壤也可以良好的生長,完成整個生育期。無土栽培又分為基質栽培和水培霧培等三種方式,目前最常見的是水培的方式。蔬果花等作物都非常適合無土栽培的種植模式。
二、墻體栽培
墻體栽培又叫做立體化栽培法,它能夠盡可能的利用土地面積,在保證基本栽培方式的同時提高種植面積,進一步增加產量。將管道建立在墻壁上,并在管道中放置基質通過管道提供作物生長的養分。不僅能夠保證作物生長不受影響,還能夠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并且有一定的觀賞價值。這種種植模式適合種植花卉與薔薇科或葫蘆科的蔓生水果。
三、立柱式栽培
立柱式栽培與墻體栽培類似,但是不同的是立柱式是將種植場地豎立成圓柱型的柱子。柱子由規格一致的圓盆堆積而成,然后在圓盆中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優點與墻體栽培一樣,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節省土地資源。立柱式的栽培方式適合種植草莓、甜菜等水果蔬菜,不宜種植植株過大,果實較大的作物。這種栽培方式還有利于后期的采摘,并且污染少,價值高。
四、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其實與大棚種植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大棚種植需要人工調控溫度。而設施農業是由人工智能控制的,有著自動化的功能,例如可以自動通風換氣,調控大棚溫度,施肥澆水等。只要是在傳統種植模式中需要做的工作,全部可以由設施農業自動完成。并且有精準的數據隨時調整種植環境,這就是傳說中的“科學種植”。不過設施農業的成本較高,普及程度不高,不建議普通種植戶使用。
五、生態餐廳
生態餐廳模式兼備了生態農業與餐飲業的雙重特點。一方面,它以一產為主,實行多種經營,立體種植,種養結合,實現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理想模式;另一方面,加入餐飲元素,面向現代社會人們對高質環境需求的現實,讓人們在工作之余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氣,自然的環境,健康的美食,并利用這一優勢促進農業的多樣化發展。
以上五種就是現在開發的新型種植模式,這些種植模式都能夠將土壤利用率最大化,減少土地浪費,還能減少成本,提高收益。這些新型的種植模式都有著非常不錯的前景,也必定是我們以后發展趨勢。
匯晟元(huì shèng yuán)釋義
匯之本義為盛器,引申義有積聚、聚集等。
晟之本義為中午12點鐘的太陽,引申義有興盛、旺盛等。
元之本義根源,根本,引申義萬物之本原;
匯晟元旨在匯集多方智慧,興盛中國農業,以農技服務為元點,整合多方資源,聚焦產業融合。為農業產業鏈發展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
為了更好的給各位粉絲帶來閱讀體驗,本頭條號一周內每天將專注于某一領域的農技知識、農業資訊等方面的文章。
匯晟元頭條號文章發布預告:
星期一、病蟲草害(病害、蟲害、雜草的防治)
星期二、農藥(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的使用方法)
星期三、肥料(復合肥、水溶肥、葉面肥、有機肥等的鑒別與使用技巧)
星期四、果樹(柑橘、蘋果、梨、葡萄、獼猴桃、櫻桃等的栽培管理技巧)
星期五、蔬菜(番茄、辣椒、茄子、黃瓜、馬鈴薯、白菜、蘿卜等的栽培管理技巧)
星期六、大田作物(水稻、小麥、棉花等的栽培管理技巧)
星期天、綜合信息(新品種、補貼、政策、電商銷售等相關的資訊)
二、栽植方式有哪些
果園中果樹的定植形式。為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資源、獲得最佳經濟效益,應根據預定果樹成長的大小,以及果園的土壤、氣候和管理制度等具體條件,采取不同的栽植方式。長方形栽植生產上應用最廣,特點是行距大于株距。行距與株距的比例,依樹冠的大小和整形方式而異。喬冠一般為3∶2或4∶3;矮化密植的小冠樹,多采用寬行密株的栽植方式,行株距離的比例為4∶1.5或5∶2。中國北方大面積的棗糧間作,也屬寬行密植,行距15~20米。株距3~4米(見果糧間作)。這種栽植方法的優點是,單位面積栽植株數較正方形栽植多,行間通風透光好,利于早期豐產,單位面積的產量高,管理方便,便于機械作業。由于蜜蜂活動時,有順行飛行的習性,寬行栽植時授粉樹宜多栽(圖中1)。正方形栽植行距、株距相等。是傳統的大冠稀植果園中應用最多的栽植方式之一。其優點是,每株樹占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通風透光條件好,果園土壤可以縱橫耕作,人員和機具通行方便。缺點是成形期遲,進入豐產期晚,土地利用不經濟。正方形栽植密度低,果園覆蓋率低,影響單位面積產量,如栽植過密,通風透光條件容易惡化,產量、質量反而下降,且不便管理。隨著果樹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的發展,這種栽植方式在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少(圖中2)。三角形栽植相鄰行的植株位置相互錯開排列,與隔行樹相對,行距與株距相等,或行距略小于株距,分別構成等邊或等腰三角形。其優點是,在植株間距離相等的情況下,可比正方形栽植株數增加15%左右,成園和豐產均可相應提早。但因樹郁閉提早,管理不方便,現已極少采用(圖中3)。帶狀栽植又叫寬窄栽植,以1~2個較小的行間距,間隔一個較大的行間距配置,鄰近的2~3行為一帶,保留一個寬行距的作業道。矮化果樹和葡萄,有用一個窄行距與一個寬行距相間配置,構成雙行帶狀。其優點是,增加單位面積的植株數量,相應地加快成園期限,提早進入豐產期;缺點是帶內的修剪、病蟲防治及采收等作業困難,也易造成通風透光條件惡化,影響果品的產量和質量。畦式栽植又稱多行栽植(multi-
linebed)一般5~6行成為一畦,再留一寬行距的作業道。目前僅用于矮化果樹的試驗栽植中。生產上一般不采用。歐美各國還有少數斜角形畦式栽植,將畦內植株按與作業道呈一定斜角排列,并留有小的間隙,使畦內植株呈一列斜向作業道的短樹籬式,光照條件有所改善,但管理困難。等高栽植山坡、丘陵栽植果樹,常以等高線為基礎,先定行距。如遇陡坡,兩行太近時,可以從中抽去一行,然后按預定株距栽植。這種方式,行距不等,而株距一致,由于行向沿坡等高,便于修筑水平梯田或撩壕,可以較好地保持水土(圖中4)。變化性栽植為了早期充分利用園地,早期豐產,栽植時,在永久性植株的行間或株間同時栽樹,待樹冠密擠后,逐步間伐或移出臨時性植株,以保留永久性植株的生長空間。這種方式用苗多,建園成本增加,臨時性植株剛開始投產后即需刨除,故除極矮化栽培外,一般較少采用。果園的栽植方式,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條件的改善,以及果園經濟管理制度的改變而改進、發展的。隨著集約栽培的推進,圍繞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資源,增加栽植密度,又便于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正方形栽植逐漸減少,長方形栽植迅速發展。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步推行長方形栽植,在西歐大面積矮化栽培時,則主要采用寬行密植的栽植方式。
三、花卉按栽培方式分為哪幾種
實生苗花卉(種子繁殖),嫁接、扦插花卉(由植物營養器官繁殖),組培花卉(植物組織培養繁殖)按栽培方式分類
可將花卉分為露地栽培花卉和溫室栽培花卉。
露地栽培花卉:此類花卉在自然條件下全為露地栽培,多半是一些氣候適應范圍較廣的花卉,如金盞菊、一串紅、蜀葵、芍藥等。
溫室栽培花卉:均為不耐寒的喜溫花卉植物,原產于熱帶、亞熱帶及暖溫帶南部地區,因而在溫帶寒冷地區不能露地越冬,必須有溫室設備才能栽培。
溫室花卉種類繁多,對溫度的要求各有不同,根據溫度的高低,又可分為低溫溫室花卉、中溫溫室花卉和高溫溫室花卉。
此外,還有以花卉原產地的氣候條件為依據,按照自然分布,將花卉分為熱帶花卉、亞熱帶花卉、暖溫帶花卉、溫帶花卉、亞寒帶花卉、高山花卉等。
這種分類法能反映出各種花卉的習性和在栽培時需要滿足其生長發育的條件。